在“世界工厂”的遗产上创新
2009-03-13 01:20 牛文文 世界工厂

正因为一切过剩,所以更容易成功。这就是荣秀丽和陈义红成功背后的简单秘密

想象一下:假如你曾经是一个国际品牌的中国代理商,风险不大收益不错,但有一天你过腻了这样的日子,想从头创办一家自己的品牌企业,而且就在原来那个已经是充分竞争的“红海”里做——你还有赢的可能吗?

在2008年创办《创业家》杂志之前,我的答案肯定是“不可能”;但是,现在我要说,“一切皆有可能”。

有现成的成功样板,而且不止一个——

2002年的荣秀丽(本期《创业家》封面故事)。她曾经是三星手机最大的总代理商,后来决定创办自己的品牌手机公司天宇朗通;5年时间,天宇成为最大的国产手机品牌公司,1500多名员工年产销2400万台手机;

2004年的陈义红(2009年第一期《创业家》封面人物)。他以KAPPA的国内代理权,创办了中国动向公司;2006年反向收购KAPPA;2007年中国动向在香港上市,2008年收购日本PHENIX。4-5年时间,代理商陈义红创办起了一家中国最成功的品牌管理公司。

这就是中国,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梦想之地。

在竞争惨烈的“焦土”市场里,在跨国公司已经“盖顶”的领域里,为什么还能从头生长出大的本土品牌?

仔细研究天宇朗通和中国动向的案例,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机会窗”。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虽然成了世界工厂,但这个外向的大工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突然要熄火。订单没有了,但中国大地上四处留下世界工厂的“遗产”:被全球订单培养起来的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型代工工厂体系(所谓“做厂的”);为跨国公司服务的发达的物流体系和渠道体系(所谓“做渠道的”);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国际性研发中心(所谓“做研发的”);极具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营销和品牌塑造体系(所谓“做市场的”);全球套利资本和本土巨额储蓄共同催生的极具冒险精神的各种投资机构(所谓“做投资的”)。这些体系,全是按照“为全世界制造”的标准和规模在20多年里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到今天,除了美国,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还拥有如此齐全、发达而过剩的大制造体系。这个体系,这个庞大的世界工厂遗产,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中国的一笔巨大负资产;但在有远见有志向的人眼中,它恰恰是新一代本土创新企业崛起的肥沃土壤。

这就是荣秀丽和陈义红成功背后的简单秘密。正因为一切过剩,所以更容易成功。一个人,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地域,只要他(她)像荣秀丽和陈义红一样,敢于把自己过去的商业经验和人脉变成重新出发的动力,敢于立志从头创立品牌,他就有可能利用和支配世界工厂的庞大遗产,在短时间内整合起一条支撑大品牌的完整链条(台湾代工厂、美国投资者、中国渠道商、国际性研发平台、爆发性品牌塑造者等等),为我所用,一举成功。

请认真阅读我们提供给中国新一代创业创新者的这两个案例。你会发现,只要你有梦想有志向,整个世界就会向你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