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为那些公益创业者
2011-11-01 08:14 创业人生 联想

企业有非常强大的营销和市场能力,对于向社会传播这些理念有很大好处。

 

这是联想公益创投项目启动至今的第四个年头。

作为项目策划者,陈丹青说她在这几年中听到的一个很美好的故事是:“活动结束后,据说我们公司有一个人辞职去那(“多背一公斤”,联想二期创投计划支持的团队)了。”

倡导公众关注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通过微博让更多人了解项目并参与其中,这是今年联想“微公益”的定义。在“微公益 做不凡”的主题之下,公益团队经历了申报、集训、实践、决赛答辩四个阶段。最终,在专家评审团根据公益实践与项目计划契合度、预定目标完成情况、财务规划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审后,联想从41000支参赛团队中选取了17家组织,给予共计139万元的公益基金支持。

在陈看来,中国草根公益走向成熟是从2008年奥运会后开始的,这个时间点被称作“公益元年”。一方面是奥运志愿者行动使公众对志愿行为开始有了深刻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汶川大地震的到来也让更多公益组织开始崛起。“有人说4万是特别大的数,我们对这个数字不惊讶。”陈说。

得到联想支持的公益组织已超百家。从2007年引入公益创投理念至今,作为联想集团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陈丹青发现,对于一些好的微公益组织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钱。“他们真正的困难第一是人才。这是一个松散组织,如何稳固团队的热情,人才的管理和保有,其实是和传统企业的模式最不相同的。草根公益组织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帮助他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最重要的。”

GLOW工作室:以盲助盲

GLOW工作室是一支专注于给盲人提供调律培训,帮助盲人在音乐方面发展的公益组织。Glad、Love、Optimistic、Wish,这是GLOW的定义,寓意让爱与希望能够永存世间。

“我们以乐队为主,分两块走,一块是乐队,另一块是我们在上海开设盲人调律培训,这会是我们以后常规的状态。”GLOW负责人曾唯介绍。

GLOW工作室前身是GLOW盲人电声乐队。2004年,酷爱音乐、学过调律的张振宇和褚亮开始网上发帖招募志同道合的成员,乐队雏形初步形成。然而,对于盲人来说,单纯玩音乐是一个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很难支撑的爱好。由于找不到好的运作模式,最初的几年里,团队分分合合,一度只剩下张振宇和褚亮两人支撑。

2008年,GLOW乐队开始走向事业的转折。这一年,由于柏斯琴行的资助,他们解决了场地和器材的难题。而另一个核心成员——吉他手曾唯的加入,让他们在公益路上开始了探索。曾唯有过在公益组织和残联的工作经验,开始思考团队的其他可能性。

2010年,GLOW申报第二届联想公益创业大赛,未能获胜。赛后,团队发现要想真正改变盲人生存及就业环境,就必须从盲人乐队向以盲助盲的NGO发展。目前,GLOW核心成员是张振宇、褚亮、曾唯三人,乐队成员共六人,志愿者加起来共四五十人,一年常规培训调律学员20名。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弱视,他们对于同伴需求的理解更加清晰。今年,团队胜出的残疾人音乐发展计划项目,就是为残疾人提供乐器、调律培训,使盲人充分发挥自身天赋,摆脱以往有限的职业选择。

“有的人是因为对音乐感兴趣,但调律其实是技术活,更多人是为了找一份工作。现在盲人都是做按摩店,也非常不景气,他们就会过来尝试一种新的工作途径。”曾唯说。

这是GLOW正式开始盲人调律师培训的第一年,他们计划给调律学员一周上一到两次课,一批学员培训周期为一年。

据曾唯介绍,目前已有四名学员在培训后跟琴行或钢琴厂签约,还有一两名将有希望签约。“培训的调律师每周都会出去实习,一年之后,熟能生巧,出来个十到十五个不是问题。剩余学员,不愿意放弃现有的按摩工作的,他们将来也可以去做兼职。”

榕树根:景颇族孩子的梦想

从来到中国,到熟知景颇族,再到决心为做榕树根并把它当成一份事业,乐安东花了20年。

作为榕树根创始人,荷兰艺术家、语言学家乐安东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全面、系统、详细记录和描述景颇族载瓦语的学者。20年行走在云南省德宏州的景颇村寨间,乐安东清晰地明白这个民族面临的窘境。

“德宏地处中缅边境,是毒品运输要道,不幸的地理位置使这些地区沦为毒品艾滋病重灾区。年轻人为什么会去吸毒?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的学习考试总是有很多障碍,我们的教育制度没有满足这些孩子的特殊需求,很多孩子上学后每天受打击,失去自信。我们需要给孩子自信心、憧憬和梦想,一个目标明确的年轻人其实是不会轻易去尝试毒品的。”在榕树根的一场公益拍卖会上,乐安东的妻子李旸介绍道。

2008年,乐安东和李旸夫妇以个人之力发起榕树根公益项目,他们带志愿者去景颇族山寨中,通过将传统文化贯穿于景颇孩子们的语言和艺术教育中,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发挥创造力。

此前,乐安东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荷兰语,北京云南两边跑。去年,他辞掉了工作,全职投入榕树根项目。而妻子李旸过去是一名律师,有六年的公益组织任职经验。他们计划年底去德宏盖竹楼,明年夏天举家搬迁到当地。

在谈到“城里娃,村里娃,景颇山寨共度自然艺术夏令营”项目时,李旸介绍:“我们原来只是带志愿者过去,给景颇孩子做项目,像是外面的人来帮助他们。新构想是把城里孩子家长组织一个夏令营,带到景颇村寨,让景颇孩子当老师,带着我们去逛寨子,教我们寨子里的环境和自然知识。我们希望景颇孩子能教给城里孩子一些缺失的自然知识和文化体验。”

榕树根的长期计划是做双语教材课程,并把活动系统化,放在网站上分享。“我们跟当地教育局沟通过,他们没有钱,但想法上很支持。”

生耕农社:公益也自给自足

“我们是自给自足的团队。”郑英女说,“其他组织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募款维持运作,但生耕农社是自行运作。”

生耕农社脱胎于上海另一家环保公益机构——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2009年底,绿洲公益跟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一个关于上海淀山湖-黄浦江的水源调查。当时,郑英女是绿洲公益的工作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作为上海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海淀山湖-黄浦江保护区为60%的上海市民提供饮用水,但水质状况堪忧。

2010年5月,绿洲公益启动生耕农社项目,并独立运作。目前,该项目在上海唯一全国自然生态文化村岑卜村内有试点基地60亩,拥有155户家庭会员和7家企业会员,为30名农户组织5天的有机种植培训,发展1名合作农户,为6户自闭症家庭提供农田耕作。目前团队核心成员三人:李冰、陈思葳和郑英女。

生耕农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雇佣当地的农民来种植。“只要他们按照我们的法则去做,不用担心水灾旱灾台风什么的,下面颗粒无收都与他无关,我们每个月会给他报酬,保障农户收益。”郑英女说。

在租借村里土地后,生耕农社将土地分割成块供市民认养,并提供多种认养套餐,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销售。买主可委托或自行对土地进行自然农法种植,土地上获得的产出由农社每周寄到认养人家中。他们种植的有机蔬菜平均8元一斤,比市场上的普通菜稍贵,但比超市里的有机蔬菜便宜很多。

同时,通过为当地农户提供生态种植技术示范与培训,鼓励当地农民使用无农药、无化肥和无生长激素的农业耕作方式,从而实现对土壤和水源地的保护。郑英女说,样板基地建立起来后,已有越来越多农户和个人开始关注他们的耕种方式。